第二个任务是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。科学家可使用国家点火装置模拟超新星、黑洞边界、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之下进行科学试验。这些试验大部分不会保密,将为科学界提供大量此前无法获取的数据。
第三个任务是为了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。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国家点火装置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,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。若取得成功,将是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突破。
NIF是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(NNSA)的库存管理计划的关键环节。NIF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复杂的激光光学系统,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聚变点火。192束矩形激光束将在30英尺的靶室中实现会聚,其中靶室内含有直径为0.44厘米的氢同位素靶丸。发生聚变反应时,温度可达到1亿度,压力超过1000亿个大气压。
2012年7月23日电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,美国国家点火装置(NIF)实现了单束激光能量打破了美国的记录。
据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之前报告,美国国家点火装置7月5日发射了192束激光,并使其融合成了一个激光脉冲,产生了500万亿瓦特峰值功率,这比美国在任何特定时刻内使用的总电量还要高1000多倍,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能量最大的激光脉冲。
拥有世界上最大激光装置的NIF发出了192束经过光学放大的电磁辐射发光,所有的发射都是在几百万亿分之一秒内进行,传递了500万亿瓦特(百万兆瓦)的"峰值功率"以及1.85兆焦耳的紫外线激光
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此前落成典礼上发表的讲话说,这一激光系统的建成是加州和美国的伟大成就,它将有可能使美国的能源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,因为它将教会人们驾驭类似太阳的能量,使其转变成驾驶汽车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。
太阳是如何燃烧的?
关于阳光是如何产生的,困扰着科学家们好久好久。最早有人认为,太阳是烧煤的。因为那时候刚刚第二次工业革命,人类使用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炭,所以他们想到这个问题也算是正常的。
不过,后来有人专门去算了算,发现如果太阳是煤炭做的,那也就只能烧3000年,这还远远没有人类的进化史时间来的长。所以,太阳是煤炭做的这个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。
后来,随着人类对于原子内部的了解,有个叫丁顿的天文学家就曾经猜测太阳的燃烧机制是核聚变反应。不过,他很快就被怼了,因为按照当时的理论,核聚变反应是有一个温度要求的,太阳内部的温度显然是不够的。太阳内核温度是1500万度,氢的核聚变反应条件是一亿度。
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,科学家发现微观世界有一种量子效应,我们称之为隧穿效应。你大概可以理解成,在宏观世界当中,你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,要翻过一座大山,这时你就要做功才能实现。但在微观世界里,即使你不做功,你也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直接到达。
由于隧穿效应的存在,核聚变就有可能会发生,加上太阳特别巨大,其中粒子数众多,这也大大提高了发生反应的可能性,同时也确保了太阳不会一下子炸了,只会慢慢燃烧着。
既然是核聚变反应,那我们就得搞清楚,具体是什么核聚变反应。许多粒子物理学家都投身于相关研究当中,最终由汉斯·贝特等人提出了相关理论。
大致过程是这样的,当时科学家确定构成天体的元素是通过光谱分析。
所以他们可以知道太体是什么构成的,绝大部分是氢,还有一部分氦。汉斯·贝特通过研究就提出了质子-质子反应链。整个整个过程就是4个氢原子核通过核聚变产生氦-4核。之所以叫做质子-质子反应链就是因为氢原子核说白了就是一个质子。整个反应分为三个阶段,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。
后来通过观察,科学家发现恒星内部还有其他的元素,比如说:碳氮氧。而且这些元素的含量极其稳定。进一步研究就发现,碳氮氧也是参与核聚变反应的,只是起到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。进而几位科学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环反应。其实也是4个氢原子核核聚变生成氦-4核,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碳氮氧起到了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。
到此,核心内部的燃烧机制也就搞清楚了,有两种分别是质子-质子反应链和碳氮氧循环。其中在太阳内部,碳氮氧的比例很低很低,主要是质子-质子反应链。而太阳光就是来自于核聚变反应。
太阳光多久到达地球?文章来源:《红外与激光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hwyjggc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8/878.html
上一篇:时期的电台信号能发多远
下一篇:红外与激光工程论文价格(激光与红外工程期刊
红外与激光工程投稿 | 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| 红外与激光工程版面费 | 红外与激光工程论文发表 | 红外与激光工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红外与激光工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